当前位置: 主页新闻动态路侧砖铺得巧,雨水排得顺

路侧砖铺得巧,雨水排得顺

雨季来临,城市道路常现积水“小池塘”,行人蹚水过街、车辆溅水行驶的场景屡见不鲜。其实,襄阳路侧砖的铺设方式与砖体设计,藏着优化雨水渗透和排放的巧妙心思,能让城市排水更“自然”,减少内涝风险。

 

路侧砖与排水系统的结合,关键在“疏导”二字。传统铺设中,路侧砖常紧贴路面边缘,砖缝用水泥砂浆填实,雨水只能顺着路面流走,易在低洼处积聚。如今,更科学的做法是“留空”与“导流”——在路侧砖下方铺设碎石层或透水混凝土层,砖缝则用粗砂或碎石填充,形成“渗透通道”。雨水先渗入砖缝和下方透水层,再通过预设的排水暗管或渗井汇入市政管网。这种“自下而上”的排水设计,能大幅减少地表径流,缓解雨水管网的瞬时压力。

 

砖体设计也有“小心机”。透水砖是常见选择,其表面有微小孔隙或内部中空结构,雨水可快速下渗。有些透水砖表面还刻有导流槽,能引导雨水向特定方向流动,避免积水。对于坡度较大的路段,可采用“阶梯式”砖体设计——每块砖的边缘略高于中间,形成微型“导水槽”,让雨水沿阶梯逐级下渗。而在弯道或路口处,砖体可设计成“鱼鳞状”排列,既增加摩擦力防滑,又能通过砖缝的曲折路径减缓水流速度,避免冲刷路基。

 

实际案例中,不少城市已尝到甜头。比如某老城区改造时,将路侧砖替换为透水砖,并铺设碎石排水层,雨季积水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。还有社区在路侧砖下方埋设穿孔管,将渗入的雨水引入附近的雨水花园,既排了水,又滋养了绿化带。

 

路侧砖与排水系统的结合,不是简单的“铺砖+埋管”,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地形、降雨量、土壤渗透性等因素,通过巧妙的砖体设计和铺设工艺,让雨水“有路可走”,自然渗透、有序排放。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设计思路,不仅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,还让道路更安全、更美观,成为城市建设中“小细节大作用”的生动体现。

美陆建材新闻资讯

聚焦行业资讯,实时播报行业动态

Top